我國軸承產業及技能開展

    我國軸承產業及技能開展
    我國現代軸承工業從清朝末年開端萌芽,經過了漫長的停滯階段,直到解放后才得以開展。2018年,我國軸承行業已開展14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,其間滾動軸承的年產量215億套,出口61.8億套。我國軸承產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三位,市場占有率約為全球市場的20%。

    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,是我國軸承產業快速開展的階段,這段時間先后建成浙江東部、長三角、遼寧瓦房店、山東聊城、河南洛陽5個產業集聚區。

    我國軸承工業開展迅速,同時也擁有與其他工業產業相同的瓶頸——大而不強。中國在中低端軸承領域早已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和出售基地,但在高端軸承領域卻罕見發言權。世界上高端軸承產品及制作技能基本上被瑞典、德國、日本、美國所壟斷,我國每年進口軸承40億美元左右,其間70%為民用高端軸承。

    軸承的開展離不開軸承材料、精細制作兩大類技能的開展。

    1、材料技能

    用來制作軸承的鋼材被稱為軸承鋼。著名冶金專家、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就曾指出“軸承鋼用來做球的、做錐的、做棒的、做套的,對什物質量的要求都不相同,如果都運用同一種鋼材制作,產品的質量必然是有問題的”。國外公司針對不同尺寸和用處的軸承零件,開發和應用了不同的鋼種,而國內軸承鋼的品種種類比較單一,無法完全滿足高端軸承的制作要求。

    鋼材質量方面也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。我國有20多家鋼企具有軸承鋼生產能力,以興澄特鋼為例,其軸承鋼已連續九年位列世界軸承鋼產銷量第一,且大量出口瑞典SKF、德國SCHAEFFLER(FAG)、日本NTN等世界知名軸承企業。闡明我國軸承鋼產品質量是得到世界認可的,乃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。但也有相當數量的企業,軸承鋼產品質量差強人意,乃至還有一些劣質產品渾水摸魚,打亂了軸承鋼市場環境。

    這就是軸承鋼材產業目前所的問題所在。

    2、精細制作技能

    國外知名軸承公司成形加工技能的先進水平體現在:

    自動化程度高,普遍選用自動生產線,并配有在線檢測、自動分選,以削減人為差錯產品一致性高,熱處理后的硬度均勻性高;注重表面微觀描摹。

    精細技能考驗了企業的硬件設備、人工技能、企業匠心等等,我國在制作技能上的距離首要表現在高精度加工裝備及工藝穩定性,檢測與實驗技能,數據的處理和積累,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剖析等方面。

    高端軸承關鍵共性技能路線圖